
「誰殺死信康?」:從精神分析角度看松平信康的伊底帕斯情結──從理想之子到墮落之子的文化心理反思
「誰殺死信康?」:從精神分析角度看松平信康的伊底帕斯情結
──從理想之子到墮落之子的文化心理反思
在日本戰國時代,無數英雄豪傑在血雨腥風之中爭奪霸權。然而,有些人物雖然年輕,卻以悲劇的方式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中。松平信康──德川家康的長子,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松平信康英勇果敢,受家臣敬愛,卻在年僅二十一歲時,被父親下令切腹。他的故事既是家族與政治犧牲的縮影,也是東亞文化中「理想子女」(Ideal child)的悲劇象徵。為何這樣一位被期待承繼榮耀的孩子,最終卻走向自毀?這個問題,不僅是歷史的疑問,更牽動著我們對家庭、文化與心理的深層思考。

黑洞經驗與跨代創傷:從 Eshel 的臨床隱喻到華人的集體心理困境
黑洞經驗與跨代創傷:從 Eshel 的臨床隱喻到華人的集體心理困境
以色列精神分析師 Ofra Eshel 描述病人的「黑洞經驗」——那是一種死寂、被吞噬、沒有光的狀態。這讓我想到香港與華人歷史:戰爭、饑荒、政治運動、難民漂泊……這些大團體創傷深刻影響了一代人的心理結構,並透過親子互動無意識地傳遞下去。

「我們不只是吃食物,而是吃下與食物的情緒經驗」-從嬰幼兒食物訓練到心理與臨床啟示
「我們不只是吃食物,而是吃下與食物的情緒經驗」-從嬰幼兒食物訓練到心理與臨床啟示
我們與食物的關係並非從第一口米飯開始,而是早在母體之中就已悄然展開。胎兒透過臍帶吸收營養,這是人類生命最初的「進食」經驗。這份經驗表面上是滿足生理需求,卻同時也蘊含著情感與依附的基礎。
在這裡,「母親」一詞不單指生物學上的母親,而是指任何在嬰幼兒早期生命中提供照顧、滋養與保護的主要照顧者。這份母性的品質包含了溫暖、關懷、給予、承載與包容。

在日常語言中加入情緒承認:陪伴孩子情緒成長的關鍵
在日常語言中加入情緒承認:陪伴孩子情緒成長的關鍵
有人說,做父母是「最難卻又最愛的工作」。
養育孩子往往充滿挑戰:它可能令人挫敗、壓力重重,有時父母會感到無助,甚至為自己對孩子的反應而內疚——明明知道不應該發火,但卻控制不了。
這並不代表你是「壞父母」,而是因為養育本身就是一份艱巨又複雜的功課。在這樣的處境下,情緒承認是父母可以練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是萬能解藥,但卻是一種能夠支持孩子、也支持父母自己的語言工具。

病的心因:情緒與身體的對話
病的心因:情緒與身體的對話
在華人文化裡,當我們談到「病」,往往直覺地想到身體器官的病變、飲食習慣、或生活壓力的影響。然而,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臨床觀察卻一再提醒我們,身體的病不單只是器官的問題,它常常是情緒與心理世界的隱性表達。這些「病的心因」——心身症(psychosomatic symptoms)—在中國及香港社會中尤為常見。

「我也是這樣被對待的,為什麼你要不一樣?」 —跨代創傷、缺乏同理心、重演與精神分析的臨床思考
「我也是這樣被對待的,為什麼你要不一樣?」
—跨代創傷、缺乏同理心、重演與精神分析的臨床思考
許多父母在對待孩子時,會不自覺地想,甚至說出一句話:「我也是這樣被對待的,為什麼你要不一樣?」這句話透露出一種宿命感。它背後隱藏的是「跨代創傷」(transgenerational trauma)的傳遞:上一代的傷痛與模式,沒有被處理,於是再次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為何有些人無法玩耍和享受生活?——從 Winnicott 的「玩耍與現實」談真實的活著
為何有些人無法玩耍和享受生活?——從 Winnicott 的「玩耍與現實」談真實的活著
英國精神分析學者 Donald W. Winnicott 在其經典著作《玩耍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 1971)中指出:一個人能否「玩耍」(playing),決定了他能否真切地活著,並享受生活的真實。
「玩耍」不同於單純的「遊戲」(play)。遊戲可能有規則、有目的,而「玩耍」是一種自發的、無明確目的、隨意隨心、探索性的過程。它是人類在心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我們體驗真實自我的重要方式。

孝道的精神分析理解與成熟化歷程:從文化防衛到自我整合的心理過程
導言:當代孝的臨床觀察與文化反思
本文是我對孝道的初步想法與臨床反思,主要關注的是當代孝的現象,並非旨在深入討論儒家思想中「孝」的傳統經典定義。
在臨床觀察中,我發現,雖然「孝道」一詞源於華人文化,但它所承載的情感本質——愛、尊敬與照顧父母——並不僅限於亞洲人,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情感與倫理,只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與社會形態。

移民、身份與情感轉化:精神分析觀點與臨床啟示
移民不只是地理位置的改變,更是一場深刻的身份、情感與人際關係的重組。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移民牽涉到哀悼、適應、無意識衝突,以及整合與成長的可能性。
本文結合 Salman Akhtar 關於移民與文化適應的重要研究,以及 Winnicott、Bollas 等精神分析學者的概念,探討移民(尤其是香港人移民加拿大)的心理層面及臨床工作對治療師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