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這樣被對待的,為什麼你要不一樣?」 —跨代創傷、缺乏同理心、重演與精神分析的臨床思考

引言

許多父母在對待孩子時,會不自覺地想,甚至說出一句話:「我也是這樣被對待的,為什麼你要不一樣?」這句話透露出一種宿命感。它背後隱藏的是「跨代創傷」(transgenerational trauma)的傳遞:上一代的傷痛與模式,沒有被處理,於是再次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精神分析學者 Selma Fraiberg 在經典文章〈Ghosts in the Nursery〉(《嬰兒房裡的鬼魂》)中指出,父母童年未被療癒的創傷經驗,會停留在無意識之中,像「鬼魂」般的存在,在親子互動中浮現。但她同時提醒我們:除了鬼魂,嬰兒房裡也可能存在「天使」,象徵父母在某些時刻能以愛與理解回應孩子,創造新的關係經驗。

本文旨在集中討論家庭中上一代自身的未被看見和療癒的創傷如何無意識地傳遞到下一代,令創傷世代相傳下去。

跨代創傷的無意識傳遞機制

上代人的創傷傳遞到下一代人,並非單純模仿,而是透過無意識的心理機制:

1. 重演(Reenactment)

重演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嘗試,企圖「重新掌控」當年無法承受的創傷經驗。

  • 在童年,父母被自己的父母暴力對待,在身體上、性上或精神上侵害,成為無力的受害者,沒有辦法改變處境。

  • 長大後,他們把相同的情境「重演」在孩子身上,試圖透過角色轉換(由被害者變成加害者角色)來獲得控制感。

透過令自己的孩子受苦,在無意識裡像在告訴自己:「受傷的人不是我自己,而是他人。」

這讓創傷表面上似乎「被掌握」,但實際上卻被傳遞下去。

2. 與施虐者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Anna Freud 提出「認同施虐者」的概念:當兒童面對不可掌控的威脅時,會潛意識地「變得像加害者」,以獲得安全感。

例如,男孩因為哭而被嚴厲的父親打,自己潛意識地把自己變成和父親一樣,會打哭泣的妹妹,或對自己非常嚴厲,不讓自己哭。

當這些孩子長大成為父母,他們無意識地站在「過去加害者」的位置上,對待孩子時複製了當年的經驗。

父母缺乏同理心的困境

父母缺乏同理心,往往是因為:

  • 童年需求未被看見,心靈被忽略、被蔑視、心理繼而變得扭曲,與自己的內在情緒斷裂開,既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緒,亦感受不到別人的情緒。長大後便不懂如何適切地回應理解自己及孩子的需要。

  • 他們無意識裡「小孩」的部分仍在呼喊,而他們子女的需求(表現在喊聲、脾氣之中)觸發了那份痛苦。

  • 因此,他們用拒絕、嚴厲、羞辱,甚至各種形式的暴力來防衛自己內心的痛苦,同時用這些方法制止自己孩子的需求,無意識地複製了曾經的冷酷無情。

這也是為什麼常聽見:「我以前比你更慘,你為什麼不能忍?」其潛台詞是:「沒有人曾經照顧過我的需要,所以我也無法照顧你的需要。」

這是成長過程經歷過長期嚴重創傷的小孩,長大後成為父母後常見的情況。

《嬰兒房裡的鬼魂》:鬼魂與天使

Fraiberg 所謂的「鬼魂」,指的是父母童年未被處理的羞辱、忽視、恐懼、無助與虐待。這些「鬼魂」會透過重演與與施虐者認同,在親子關係中再度浮現:

  • 孩子依賴時,父母覺得煩躁,因為他們的依賴曾被羞辱。

  • 孩子哭泣時,父母嚴厲斥責,因為他們自己的情緒表達曾被否定。

  • 孩子表達需求時,父母以羞辱回應,因為他們內心仍與過往的羞恥相連。

但嬰兒房裡也可能住著「天使」:當父母能在某些時刻選擇愛與理解,就能暫時驅散鬼魂,讓新的親子經驗得以誕生。

打破重演:療癒與理解

療癒的關鍵包括:

  1. 覺察: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演童年的模式,以及與自己遺忘或否認的情緒重新連結。

  2. 分辨:到底自己是自己,還是複製了自己的父母?到底我自己可以如何不一樣地對待自己子女?

  3. 學習同理心:透過治療或支持性的治療關係,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進而理解孩子的。

  4. 重寫故事:從「我就是這樣被對待的」轉變為「我希望你能被不同對待」。

臨床啟示

在心理治療工作中,跨代創傷往往以重演與與施虐者認同的方式再現。治療師需留意:

  • 觀察重演:來訪者如何在治療關係中無意識地再現過往模式。

  • 處理反移情:治療師自身感受到的無力、挫折或被攻擊感,可能正是跨代創傷的傳遞,透過治療師的消化功能,把無意義的行為變成能和來訪者一起用言語討論和思考的內容,把無意識的東西轉化為有意識之物。

  • 關注家族史:探索家庭中的創傷經驗,例如虐待、失落、精神疾病史。

  • 留意集體創傷:戰爭、政治社會危機、流亡、天災,往往深深影響整代人和一個家族的心靈氛圍,並透過潛意識傳遞給下一代。

  • 提供新經驗:治療師能以承接、理解與耐心,使來訪者內化其盛載情緒的功能,能和自己內心深層感受重新連結,能盛載自己的傷痛,而非讓孩子載著自己的傷口而活,便有機會中斷無意識的重覆,而是讓來訪者真實地思考要怎樣和自己的傷口共處、怎樣把自己孩子視為獨自的個體(一個有著獨自的感受的人),以及到底怎樣就著自己的孩子是什麼的個體而有意識地決定和他怎樣有效地相處。

結語

「我就是這樣被對待的,你為什麼要不一樣?」是跨代創傷的語言。重演是一種潛意識的嘗試,企圖去「掌控」當年的創傷,但代價是:無法終止地把傷口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使真正受苦的變成了自己的下一代孩子。

唯有當父母願意覺察與分辨,並有勇氣面對家族與集體的創傷,才能讓鬼魂逐漸消散,讓孩子有機會在「天使」的陪伴中成長,令下一代的擁抱新的可能性和希望。

參考文獻

  • Fraiberg, S., Adelson, E., & Shapiro, V. (1975). Ghosts in the Nursery: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of Impaired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Psychiatry, 14(3), 387–421.

  • Freud, A. (1936).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ce. London: Hogarth Press.

Previous
Previous

病的心因:情緒與身體的對話

Next
Next

為何有些人無法玩耍和享受生活?——從 Winnicott 的「玩耍與現實」談真實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