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的心因:情緒與身體的對話
在華人文化裡,當我們談到「病」,往往直覺地想到身體器官的病變、飲食習慣、或生活壓力的影響。然而,心理學與精神分析的臨床觀察卻一再提醒我們,身體的病不單只是器官的問題,它常常是情緒與心理世界的隱性表達。這些「病的心因」——心身症(psychosomatic symptoms)——在中國及香港社會中尤為常見。
情緒被壓抑後的出口
許多來自華人社會的病人會說:
「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情緒。」
「我很理性,不應該有這些負面感受。」
「哭泣或生氣是不成熟的表現,所以我不容許自己這樣。」
「我不談感受,那只是浪費時間。」
這些語言透露出一種文化與家庭教育的影響:情緒不被允許直接表達,甚至被視為軟弱、失控或無用。長期的否認與壓抑,使人切斷了與情緒的聯繫,於是身體成為唯一的出口。頭痛、失眠、腸胃不適、胸悶、呼吸困難、皮膚過敏、脫髮,甚至某些慢性病,都可能承載著無法言說的情感。
當情緒沒有語言,身體便成了語言。
中國文化中的情感表達方式
中國文化裡,情緒的表達往往是間接、含蓄和詩意的。詩詞歌賦、繪畫水墨、音樂戲曲,都充滿了隱喻和轉化,讓情感有了藝術化的出口。這一面是文化的美麗與深度,但在日常人際互動中,若一個人長期依賴含蓄、繞圈子、不直白的方式表達情感,就可能帶來困難:
與自己失去連結,無法清楚地知道「我此刻真正感受到什麼」。
在親密關係中,無法讓對方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導致疏離或誤解。
情感被壓抑後,轉為非語言的方式表達——例如分裂、退行、否認、投射、或透過身體症狀來「說話」。
當情緒缺乏語言
精神分析的觀點指出,當一個人缺乏能表達情緒的語言,或長期否認、忽視自身情感時,心靈便可能會尋找更原始、更嬰兒期的方式去表達。身體症狀正是其中之一。
這樣的情況,在香港社會並不陌生。長期高壓的生活、學業與工作的競爭文化,使得「情緒」經常被視為不必要的干擾。結果是——許多人帶著模糊的身體痛楚與不適感求醫,卻往往找不到明確的身體上原因。
傳統中醫對「情志」的理解
中醫學自古以來就強調「情志致病」。情志,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情緒,與五臟六腑有著密切的關聯。《黃帝內經》早有論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
以「肝鬱」為例:
情緒層面:長期的壓抑、憤怒不發,或抑鬱鬱結,會導致「肝氣鬱結」。
身體層面:可能表現為胸悶、脅痛、頭痛、消化不良、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
心理對應:與精神分析所說的「情感被壓抑後轉化為身體症狀」不謀而合。
中醫提醒我們:情志影響五臟六腑,若情感無法流通,身體便會「替情緒承擔」。這一點與現代心理治療的觀察遙相呼應。
從中醫到現代心理治療
當然,中醫也有其治療情志問題的方式,無論是藥材、針灸或其他方法。但在此我並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去闡述它的療效或有效性。我想強調的是:即使在古代智慧中,也早已知道情緒與身體息息相關,當我們無法處理情緒時,它會影響身體,反之亦然。
而在現代,我們發展了心理治療與輔導,例如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CBT)、情緒聚焦治療(EFT)等等。這些方法有臨床實證與科學研究支持,告訴我們要幫助心身症患者,必須協助他們開始面對自己與情緒,並用語言去表達。只有當人能找到語言去說出、描述、傳達自己的感受時,情緒才不再需要透過身體來「代言」。這原則同樣適用於成人與兒童。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身體是無意識地透過心身病徵來表達我們不注意或不知道的情緒,它們被身體化(embodied),因此帶有壓倒性的張力,個人難以直接承受,同時使人不能不正視問題。這些情緒可能相關到:
嚴重創傷當中所殘留感受;
長期被壓抑的禁忌情感或慾望;
被壓抑已久、無法展現的真實自我;
長期忽視與否認自身的感受。
在心理治療的歷程中,協助患者逐步「找回情緒的語言」,往往是緩解心身症的關鍵。
臨床建議
🌱 對一般大眾
嘗試多關注自己的感受,問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如何?」
當有身體不適或慢性病時,可以好奇一下:這會不會是情感的無意識表達?
可以嘗試把感受寫下來,或與朋友、家人、甚至心理治療師談談。
最重要的是,開始表達自己感受,讓情緒不必透過身體來承擔。
👨👩👧 對父母
注意孩子的情緒。孩子的身體疾病、所謂的「行為問題」,很多時候其實是情緒的非語言溝通。
記住:沒有「壞孩子」,只有情緒無法表達的孩子。
嘗試和孩子談論情緒,例如:「我看到你把玩具丟掉,你一定很生氣,覺得很不開心。」
父母的「情緒消化功能」能幫助孩子逐步學會用語言,而不是用身體或行為來表達情感。
當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嚴重到父母難以處理時,可以尋求兒童心理治療師的協助。遊戲治療(play therapy)對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與情感發展特別有效。
🧑⚕️ 對治療師
協助來訪者分辨身體症狀是否有醫學原因,必要時鼓勵進行身體檢查。
認知教育雖有幫助,但治療不僅止於理智層面,更要幫助來訪者在治療室裡實際感受並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感覺。
鼓勵來訪者好奇:「這個身體感覺是否在向我傳達什麼?」
注意反移情。來訪者可能透過投射性認同,把情緒的身體經驗「放進」治療師體內。治療師可能會感到頭痛、器官痛、暈眩、視線模糊或身體麻痺感。這些並非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來訪者潛意識的情緒傳遞。
治療師的任務,是協助來訪者理解並轉化這些身體化的情緒經驗,讓它們能逐漸被思考與語言化。
小結
「病的心因」提醒我們:身體與心靈從來不是分開的兩個系統,而是互相呼應、互相影響。當情感被壓抑、否認、缺乏語言時,身體便可能承擔起表達的任務。在華人社會,我們或許需要重新思考:
我們能否容許自己直接表達情緒?
我們能否承認情感不是軟弱,而是人之為人的一部分?
無論是中醫的「情志致病」,還是心理治療的「心身症」,都提醒我們:唯有當情緒能夠被聽見、被理解,我們的身體才不需要孤單地替我們「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