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語言中加入情緒承認:陪伴孩子情緒成長的關鍵
有人說,做父母是「最難卻又最愛的工作」。
養育孩子往往充滿挑戰:它可能令人挫敗、壓力重重,有時父母會感到無助,甚至為自己對孩子的反應而內疚——明明知道不應該發火,但卻控制不了。
這並不代表你是「壞父母」,而是因為養育本身就是一份艱巨又複雜的功課。在這樣的處境下,情緒承認 是父母可以練習的一個重要方法。它不是萬能解藥,但卻是一種能夠支持孩子、也支持父母自己的語言工具。
為什麼父母常常忍不住立刻爆發?
1. 父母與孩子其實有相似的情緒反應
孩子常常用行為表達憤怒、害怕或失落;父母則可能用大聲斥責、批評或冷言冷語回應。這是一種「情緒以行為對抗行為」的模式,而非真正的情感交流。
2. 缺乏情緒語言的模範
許多父母在成長過程中,最常聽到的是「不要哭」、「別鬧」、「忍耐」,而不是「我知道你很傷心」。因此,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他們會無意識地重複自己熟悉的方式——用指令、批評、糾正來取代理解與承認。
這個過程往往是 反應式、自動的,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當孩子哭鬧時,父母腦海深處的長期記憶會被觸動,特別是來自 語言發展前的早期創傷 (preverbal experience)。這些經驗無法被清楚回憶,但會以 重演 (reenactment) 的方式,在與孩子互動時被「表現」出來。
3. 無法想像情緒可以被理解與調節
一些父母小時候經驗過的,是情緒被否定、被懲罰、被視為「壞」或「錯」。因此,他們長大後傾向相信:情緒是不安全的,會破壞關係,必須立即壓制。
精神分析學者稱之為 「unthought known」 —— 你不記得為什麼會知道,但你就是「知道」並「這樣做」。例如:孩子摔玩具,父母腦中可能立刻聯想到「破壞慾望」,甚至擔心孩子未來會變壞、反社會。於是父母急於立刻制止,卻忽略了孩子當下真正的情緒需要。
更深一層來說,這些父母從未經驗過「情緒可以被承接」的安全感。他們難以相信:情緒雖然強烈、不舒服,但關係是能承受的。當自己從未被「好好承接過情緒」,就很難去「承接孩子的情緒」。
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往往能提供一種矯正性的經驗,讓成人個案逐漸發現:情緒是安全的;有情緒是正常的;而關係能夠在情緒風暴裡存活 (survival object)。這種體驗能慢慢改變他們的內在模式,也幫助他們更能陪伴孩子。
父母的第一步:延緩自己的情緒爆發
既然如此,父母能做的第一步就是 練習「延緩」(Delaying emotional outburst):
暫停:不要急著斥責,先深呼吸,甚至找空間Time out自己。
自我覺察:問自己「我現在感覺到什麼?是生氣?失望?還是害怕?」
反移情思考:有時孩子可能以投射性認同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的方式和我們溝通,可以思考一下「孩子是不是把我置身在他的位置去感受他的情緒呢?」「他的行為令我很害怕,他會否想我知道他正經歷恐懼呢?」
避免過早評斷:記住——所有行為背後都有心理與情緒的意義,冷靜思考,用心感受孩子情緒,嘗試置身處地感受對方處境,並嘗試求證,「你似乎有很強情緒,你是否很憤怒?」,有時孩子會點頭,甚至接著便告訴你令他生氣的事。
尋求協助:如發現自己反覆地無法控制自己情緒,有時是自己內心未處理好而又不自知的傷口被孩子激發了,這情況是很值得把這些困擾帶入自己的心理治療中加以處理,使你處理好自己心結後,更能明白自己和孩子的情感需要。
在語言中加入情緒承認(Acknowledging Emotion)
父母可以用簡單、真誠的語言,先把孩子的情緒點出來,例如:
孩子把玩具摔在地上 → 「我看到你好嬲,可能你覺得不公平。」
孩子哭着說不要上學 → 「你好驚,可能擔心學校裡有些事令你不安。」
孩子因功課大哭 → 「你好似覺得很失望,因為太難了。」
孩子跟兄弟姐妹吵架 → 「我知道你好唔開心,好似覺得被忽略。」
同一個場景,不同的反應
情境: 孩子氣沖沖地把玩具車摔在地上。
反應 A:沒有情緒承認
父母立刻斥責:「你怎麼可以這麼壞?再這樣我就沒收玩具!」
👉 孩子體會到的可能是:
情緒不安全,會被懲罰。
只能壓抑或用更激烈的行為表達。
心目中「母親形象」是批判、懲罰、缺席的,帶來更多失調。
當成年後,內化的母親會在他們內心無意識不斷批判、懲罰、忽略自己的感受,形成內化的情緒失調。
反應 B:有情緒承認 + 引導語言表達 + 共同調節
父母壓住衝動,說:「我看到你好嬲,可能你覺得事情不公平。」
接着補充:
「玩具摔壞了你就沒得玩了。如果你好嬲,你可以告訴我:『我好嬲』。你不需要摔東西,媽媽會明白你。」
然後,父母坐在孩子身邊,給他時間慢慢冷靜。甚至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做深呼吸:
「我們一起慢慢呼吸,好嗎?」
👉 孩子體會到的可能是:
我的情緒可以被理解和接納。
我可以用語言說「我好嬲」,而不是摔東西。
在父母的陪伴下,我能慢慢平復情緒。
這份經驗會被內化為住在內心「能承接情緒的母親形象」,幫助我未來自我調節。
即使孩子長大成人,這種「共同調節」的經驗也會留在長期記憶裡。當面對壓力與憤怒時,他會想起:情緒雖然不舒服,但關係是能承受的;我可以容納並思考,而不是被淹沒。
長期的影響
如果父母能 長期、持續地練習情緒承認,甚至把它變成一種 熟悉的思考方式,孩子會逐漸從「用壞行為表達情緒」轉為「用語言告訴你自己的壞感覺」。
隨着父母 持久、一致、開放且接納的態度,孩子會慢慢地把父母的「承接與調節能力」內化,變成自己的內在力量。
這不僅幫助孩子發展成熟的情緒調節能力,還促進他們 健康人格結構的建立,並強化他們在未來建立 親密而健康的人際關係 的能力。
更廣泛的應用
雖然本文以親子關係為重點,但值得一提的是——情緒承認在所有人際關係裡都同樣重要,在開口前想想對方有怎樣的情緒,以及表示你明白對方的感受:
夫妻或伴侶之間,能減少爭吵,增加理解。
兄弟姊妹之間,能避免誤解和敵意。
朋友之間,能加深信任。
同事之間,能促進合作與團隊默契。
情緒承認就像對話的 潤滑劑,避免本可有建設性的交流變成互相攻擊。當我們忽略情緒時,彼此往往會越走越遠;當我們願意承認彼此的感受,心與心就能走得更近。
結語
「我看到你好嬲」這樣的語言,不是縱容,而是承認。不是推卸,而是理解。它讓孩子在被理解的安全感中,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而不是只能靠行為。
在親子對話中加入情緒承認,不僅能幫助孩子情緒成長,也能讓親子關係更緊密。更重要的是,它能逐步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基礎與關係能力,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有力量去面對生命裡的挑戰與人際關係。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但若能持續練習,長久下來,將會帶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