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只是吃食物,而是吃下與食物的情緒經驗」-從嬰幼兒食物訓練到心理與臨床啟示
我們與食物的關係並非從第一口米飯開始,而是早在母體之中就已悄然展開。胎兒透過臍帶吸收營養,這是人類生命最初的「進食」經驗。這份經驗表面上是滿足生理需求,卻同時也蘊含著情感與依附的基礎。
在這裡,「母親」一詞不單指生物學上的母親,而是指任何在嬰幼兒早期生命中提供照顧、滋養與保護的主要照顧者。這份母性的品質包含了溫暖、關懷、給予、承載與包容。
從奶開始:食物不只是營養
嬰兒出生後,進食的型態從臍帶轉為母乳或奶粉,繼而慢慢轉成固體食物。然而,無論是嬰兒在吸吮奶水,還是父母可以為幼兒介紹固體食物,亦即所謂的(Food Training),他們所吸收的不僅是營養,更是來自照顧者的情感氛圍,以及慢慢建立和食物的關係(Food Relationship),而我們和食物的連繫往往在無意識層面連繫到我們與照顧者的關係經驗(Relationship Experience)
如果餵養者是平靜、溫暖、專注的,嬰幼兒便會感受到被接納與被呵護。
如果餵養者是冷漠、麻木、憂鬱或帶著敵意的,嬰幼兒也會透過進食經驗內化這份情緒,並將食物與不安、拒絕或緊張連結起來。
因此,食物在嬰兒心中逐漸被「結晶化」為一種象徵:它代表著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情感經驗和體會。
進食中的細節:需求是否被聽見
嬰幼兒的進食體驗不僅是「吃與不吃」,而是關乎許多細節:
進食是否依循嬰幼兒的需要?
進食速度與姿勢是否符合嬰兒的節奏?
飢餓感是否被理解並即時回應?
若嬰幼兒的需求被理解並溫柔地回應,他會逐漸體會並相信世界是安全的,食物是可依靠的,「進食給予我舒服滿足的感覺」,照顧者是能理解自己的。反之,若進食相關經驗常常是被忽視、強迫或羞辱,食物就會被連結到焦慮與不安。
照顧者作為「α功能」:食物與情感的轉化
精神分析學家 Bion 提出 α 功能 (Alpha function),指的是一種成熟心智的人的能力,對應於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就是能將孩子無法消化的原始感受(恐懼、焦慮、痛苦)納入自己的意識當中,運用其自身消化及理解的功能進行內部轉化,將孩子的原始感受轉化並回饋為孩子能夠理解與承受的情緒經驗,使孩子漸漸內化母親的α 功能成為自己的α 功能,這樣便使孩子能夠處理和承接自己的原始感受,而非以投射或其他原始方式防制自己的原始感受。
以「烹飪」從某意義來說亦是一種 α 功能:將原始、難以消化的食材,透過烹調轉化為能夠入口、不具威脅、並帶來快樂與成長的食物。同樣地,母親在餵養孩子時,也是在把可能是「負面經驗」轉化為「可被接受的愉快經驗」。
例如,孩子不喜歡紅蘿蔔,可能是口感味道的原因:
若母親耐心、理解並加入創意,將紅蘿蔔烹調得更適合孩子的口味,甚至配上一段有趣的故事,那麼紅蘿蔔會和母親的溫暖與陪伴連結在一起,成為一段可被接受的食物和進食經驗。
若母親以羞辱或敵意的方式強迫孩子吃紅蘿蔔,紅蘿蔔就會被內化為一種負面象徵,甚至成年後看到紅蘿蔔都會觸發被忽視或被攻擊的情緒。
因此,我們的食物經驗從來不是單純的吃食物,而是吃下整個「關係經驗」。
吃的關係經驗與自我的形成
嬰幼兒在進食的同時,其實也在體驗「我是誰」以及「我與世界的關係是什麼」。
客體關係理論強調,嬰兒最初的心理世界是由「好客體」與「壞客體」組成的。以食物經驗為例:
當嬰兒餓了而母親及時提供溫暖的奶水,奶水與母親被感受到是「好的」,被內化為 好乳房 (good breast)。這帶來「我是被愛的」、「世界能滿足我的需要」的感覺。
當嬰兒飢餓卻得不到回應,或者在進食過程被強迫、羞辱,奶水與母親會被經驗為「壞的」,被內化為 壞乳房 (bad breast)。這帶來「我是被恨的」、「世界是殘酷的」的感覺。
嬰兒在早期不斷在「好乳房」與「壞乳房」之間搖擺。隨著照顧者的 α 功能持續運作,嬰兒才逐漸能將兩者整合,理解母親既有愛也有不足,世界既能給予也會有限。這個過程,奠定了嬰兒自我與外在世界的基本概念。
飢餓、飢荒與食物匱乏的經驗
如果嬰幼兒長期處於飢餓、忽視或食物匱乏的環境,這種經驗會深刻地影響其心理結構:
長期飢餓的嬰兒:會將飢餓與痛苦與「壞乳房」連結在一起,內心形成深層的不信任,覺得世界不會滋養自己,自己也不值得被愛。
經歷過飢荒的兒童:往往在成年後對食物產生焦慮,可能表現為過度囤積、過度進食,或無法忍受「食物不足」的情境。這不只是行為問題,而是與早期的「壞客體經驗」緊緊相連。
在極端環境中成長的人:例如戰亂、難民營、貧窮家庭,他們對外界世界的基本印象,常常是「世界不會給予,只會奪走」。這樣的經驗可能影響一生,並在親密關係、金錢觀、甚至宗教信仰中展現出來。
然而,若在困難環境中仍有「好的餵養經驗」──例如母親即使食物有限,也能以愛與耐心分享──孩子內心仍可保留「好客體」的基礎,形成一種心理上的韌性。
父母教養的啟示
父母在餵養過程中,不只是「提供食物」,更是在孩子心中建立「我是被愛的,還是被拒絕的?」的根本信念。
當食物被包裹在耐心、溫暖與理解的氛圍中,孩子內化的是「好乳房」,進而建立對自己與世界的信任。
當食物伴隨冷漠、羞辱或敵意,孩子內化的則是「壞乳房」,進而覺得「我是不被愛的,世界也是充滿敵意的」。
因此,在嬰幼兒的食物訓練與食物引入過程中,父母需要:
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強迫或過度干涉。
保持情感溫度:餵養是一種關係,而非例行公事。
轉化經驗:將抗拒食物的經驗轉化為有創意、有愛的探索。
避免羞辱:不要讓孩子把食物與羞恥、恐懼連結。
這些細節不只是飲食教育,更是幫助孩子建構健康自我與信任世界的基礎。
臨床啟示
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也常被經驗為「好客體」或「壞客體」。
個案帶來的「不可消化的情緒」(憤怒、羞恥、孤獨、匱乏感),就像嬰兒面對無法承受的飢餓。
治療師透過 α 功能,把這些「壞經驗」轉化為可以被承受的理解與語言,幫助個案內化為「好客體」經驗。
治療過程就像心靈的餵養與烹飪,把不可消化的情緒煮成熟悉、可被吸收的心靈養分,使來訪者漸漸更真實地體會自己,即使是最原始的感受和情緒。
治療師作為「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不僅幫助個案處理情緒,更協助修復早期自我與世界的破裂經驗。
結語
食物或奶水,不僅是營養,更是自我與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場域。
我們在食物經驗中學會:我是被愛還是被恨?
我們也在其中形成了對外界的根本態度:世界會滋養我,還是會忽視與傷害我?
因此,我們不只是吃食物,而是吃下與食物有關的經驗。這些經驗參與了自我的建構,塑造了我們與他人、與世界、與文化的關係,甚至影響我們一生的心理健康。